是唐代詩人賈島
唐代詩人賈島,字閬仙(一作浪仙),年輕時因考試不中,曾出家當過和尚,法名無本。后來又還俗應試,到底沒有考進“進士”,只做過“長江主簿”等小官,醫生窮愁潦倒。他的詩風格清麗,非常注重鍛字煉句。 《隋唐嘉話》、《唐詩紀事》和《苕溪漁隱從話》都載有他的這樣一則故事:
賈島因赴考到京(長安)。一天,騎著驢,一邊走,一邊吟詩,忽然得了兩句道:
“鳥宿池邊樹,僧推月下門?!?
賈島自己覺得這兩句還不錯??墒?,又覺得下句“推”字不夠好:既是月下的夜里,門早該關上,恐怕推不開了,不如改為“僧敲月下門”。心里這么琢磨著,嘴里也就反復地念著:“僧推……”、“僧敲……”,他的右手也不知不覺地隨著表演起來:一會兒伸手一推,一會兒舉手作敲的姿勢。這時,著名的大作家、“京兆尹”兼“吏部侍郎”韓愈恰巧從這兒經過,隨從儀仗,前呼后擁地過來了。按當時規矩,大官經過,行人必須遠遠回避讓路,否則就要犯罪。賈島這時正迷在他的那句詩里,竟沒有發覺,等到近身,回避也來不及了,當即被差役們扭住,帶到韓愈馬前。韓愈問明原委,不但沒有責備賈島,還很稱贊他認真的創作態度。對于“推”、“敲”兩字,韓愈沉吟了一下,說:“還是‘敲'字好?!?
兩人于是并騎而行,談了一些關于詩文寫作的問題。從此成了朋友。
成語“推敲”的出典,就是由于這個故事。后來,形容反復地研究措詞、斟酌字句,就叫“推敲”。
上述賈島的詩句,見《題李凝幽居》,是一首五律,全詩如下:
閑居少鄰并,草徑入荒原。
鳥宿池邊樹,僧敲月下門。
過橋分野色,移石動云根。
暫去還來此,幽期不負言。
西漢時期的淮南王劉安一日在游覽硤山口的美景時,正巧碰上當地的一個姓佟的財主娶小妾。這個財主為了巴解拉攏,準備了一桌的雞魚肉蛋,宴請淮南王。而淮南王吃膩了這些東西,偏偏想嘗那嫩滑清香的“八公山豆腐”。正當眾人焦頭爛額時,忽一白發蒼蒼的老人獻上一盆香氣撲鼻的濃湯。味似豆腐,但比其更鮮香嫩滑。嘗后,更是拍案叫絕。一問周圍侍從,才知道原來這就是用產于此地的一種奇魚所熬制的?;茨贤醪]有責怪老頭有欺君之罪,反而待吩咐下人重賞那老頭,可那老頭不求錢財,卻連聲叫冤。原來那佟財主娶的小妾正是老頭膝下唯一的幼女,正要和一個青梅竹馬的漁夫結為連理,可佟財主色膽包天,強搶走了幼女,并恐嚇其家人。聽完這些,淮南王大怒,要求只要老頭帶他去看這種奇魚,他就給老頭主持公道。后來的結果可想而知,佟財主被關在籠子里丟進硤山口喂那種奇魚了,而那個女孩子終于和她愛慕已久的小漁夫幸福的生活著。從此,據《壽州志》記載,淮南王經常用這種魚來宴請貴客,并屢屢贊不絕口。所以,民間為了表達對淮南王體恤民眾的感激之情,故將這種魚稱為淮王魚。
“斷袖分桃”說的是兩個典故:分桃之愛、斷袖之癖。
1、分桃之愛
衛靈公是春秋時期衛國的第28代國君,彌子瑕是衛國的一名美男子,在衛靈公身邊為臣,很是得寵。有一天,彌子瑕陪衛靈公到果園游玩,當時正值蜜桃成熟,滿園桃樹結滿碩果,清風徐徐送來蜜桃的清香,讓人垂涎欲滴。
彌子瑕隨手摘下一個又紅又大的桃子,不洗不擦大口咬吃起來。當吃到一半時,想起身邊的衛王,于是彌子瑕把桃子遞給衛王,讓他分享。
衛靈公毫不在意,還自作多情的說:“你能忍住饞意把可口的蜜桃讓給我吃,這真是愛我啊?!边@就是后來的“分桃之愛”的由來。
2、斷袖之癖
公元前五年,21歲的漢哀帝初見18歲的太子舍人董賢,大有相見恨晚之意,讓他坐到自己腿上,與之促膝而談,并且升他官職,一月三遷,升任駙馬都尉侍中,出則于哀帝同乘,入則于哀帝共榻。
一天漢哀帝早晨醒來,見董賢還睡著,哀帝欲將衣袖擎回,卻又不忍驚動董賢??墒且滦浔欢t壓住,不能取出,一時性急,從床頭拔出佩刀,割斷了衣袖,悄然而去。所以后人把寵愛男色稱為“斷袖之癖”。
擴展資料
其他有關同性戀的典故
1、龍陽之好
魏王與龍陽君,一同乘船釣魚,龍陽君滿載釣了十幾條魚,卻在哭泣。魏王說:“有什么不安的事嗎?如果有,為什么不告訴寡人呢?”龍陽君回答說:“臣沒有什么不安的事?!蔽和跽f:“那你為何要哭泣呢?”龍陽君回答說:“臣為大王釣到的魚而流淚?!蔽和跽f:“什么意思?”
龍陽君回答說:“臣一開始釣到魚很高興;后來釣到更大的魚,就想要把以前釣到的小魚扔掉。如今臣只有丑陋的面孔,卻能有機會擔任大王的侍寢。還被封爵為龍陽君,在朝廷上,官員們都為臣奔走;在路上,平民都不敢不讓路?!?/p>
“而今,天下的美人也是非常多啊,知道臣能得到大王的寵信,美貌的她們也一定會拎起衣裙,跑到大王這里來。到那時,臣比不上那些美人,就成了最初釣的小魚,也會被扔掉。臣怎能不哭泣呢?”
魏王說:“不會的!有這樣的想法,為何不愿意跟寡人說呢?”于是下令全國,說:“敢向我提進納‘美人’于宮的,誅殺九族!”由于龍陽君的故事,后人以他的名號作為男風的一種尊貴且含蓄的叫法,名叫龍陽之好。
2、安陵君與楚共王
安陵君是楚共王的男寵,頗為得勢。有個叫江乙的人對他說,“君主待你那么好,只是因為喜愛你的美貌,以后總有色衰愛弛的一天,甚至連所睡的席子還沒破的時候,已經不再受到寵幸了,你最好和君主說,連死也跟隨他,就會長期得到他的信任和眷顧?!?/p>
可是在三年中,安陵君沒有對楚共王說過。有一天,當安陵君和楚共王在云夢打獵時,共王有感地說:“今天打獵,真使我快樂,但在我死后,誰還和我一起享受這快樂呢?”安陵君聽了以后,就流著淚下跪說:“大王萬歲千秋之后,我愿意在黃泉之下繼續侍候你?!背餐趼犃舜鬄楦袆?,就設壇封他為安陵君。
參考資料來源:搜狗百科--斷袖分桃
燕然未勒:用的是《后漢書·竇融列傳》中的典故,東漢時竇憲率兵打敗匈奴,一直追擊到燕然山,刻石紀功而還。燕然未勒,指邊患未平、功業未成
親射虎看孫郎:《三國志》記載在一次出行中,孫權的坐騎為虎所傷,他鎮定地在馬前打死了老虎。
“八百里分麾下炙”,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?!稌x書》載:王顗有牛名八百里,?,撈涮憬?,王濟與王顗賭射得勝,命左右探牛心作炙?!镑狻笔擒娖?。全句的意思是:兵士們在軍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。 “何日遣馮唐?”是蘇軾在《江城子·密州出獵》中自喻的一句話。關于這句詞,還牽扯到一個典故: 馮唐是西漢文帝時人。 漢文帝劉恒是西漢“文景之治”的建設者之一,是歷史上比較有作為的皇帝。 他從諫如流,在諍諫面前,他肯承認自己的過失并及時糾正。有一次,劉恒走進郎署,與署長馮唐閑談,知道馮唐祖上是趙國人,父親時住在代郡,而他自己曾為代王,就對馮唐說:“在當代王時,廚師上飯時說戰國時有個將軍叫李齊,很能打仗,后來每吃飯時就想到這個李齊。他問馮唐知否李齊其人;馮唐說:趙國的將軍最著名的是廉頗和李牧,接著又講了廉頗和李牧的許多事跡。劉恒越聽越高興,拍著大腿說:“哎呀!我要是有廉頗和李牧那樣的將軍,就不用擔心匈奴了!”馮唐卻說:“陛下就是得到廉頗和李牧,也是不能用的?!眲⒑愫苌鷼?,過了好大一會,又問馮唐:“你怎么知道我不能用廉頗和李牧呢?”馮唐說:“廉頗和李牧所以能打勝仗,是因為趙國君主充分信任他們,給他們自主權力,不干涉他們的具體事務,只要求他們打勝仗。而現在魏尚做云中郡太守,優待士卒,打了很多勝仗,匈奴不敢接近云中,但卻因上報戰功時交的敵人的首級比他報的數字差六個人頭,陛下就把他罷官、削爵、判刑。立了大功時不受賞,出了小錯受重罰。所以說就是得到廉頗和李牧,也是不能用的?!眲⒑懵犃撕芨吲d,當天就派馮唐持節赦免魏尚,恢復他的云中太守的職務,并任命馮唐為車騎都尉。 漢文帝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之下,才取得了“文景之治”的優秀政績。不過,在他統治時期,對漢室宗族以安撫為主,使得漢初遺留下來的同姓王權力過大問題開始激化,到景帝時期才得以解決。這也許是他一生中的瑕疵吧。 0
詩與詞的用典,屬于修辭學中的“引用”格?!坝玫洹卑ㄓ谩笆碌洹焙陀谩稗o典”(又叫“語典”)兩類。用事典指引用過去的事情,起一種類比、引發的作用,使所要表達的思想生動形象,易為讀者所理解。這也就是平常人們常說的“借古說今”手法,往往言彼而意此。用辭典指的是引用前人的話語來證明自己的觀點、看法,增強自己的說服力,它往往使文章顯得典雅、婉轉。
從“用典”的方式上看,主要有“明用”和“暗用”兩種?!懊饔谩币赋鲆玫墓适?、話語的出處,讓讀的人知道這個典故與誰人有關,這句話是哪個講的?!鞍涤谩眲t只管引用故事與語錄,并不寫出與誰有關、是誰講的??梢?,“暗用”典故比“明用”典故靈活一些、隱蔽一些,但讀者如果對典故涉及的有關內容不大熟悉,就可能莫名其妙,弄不懂作者的意思。
對“用典”知識有了這些基本了解之后,我們就可以來談《揚州慢》的用典了。我們按詞的敘述順序來分析。
上片起句“淮左名都,竹西佳處”意在喚起讀者對歷史的回憶?!爸裎鳌?,即“竹西亭”,是揚州城東一處古跡,因杜牧《題揚州禪智寺》“誰知竹西路,歌吹是揚州”而得名。下一句“過春風十里”仍舊是暗用辭典,語出杜牧的《贈別》詩:“娉娉裊裊十三余,豆蔻梢頭二月初。春風十里揚州路,卷上珠簾總不如?!卑狄拍吝@句詩,是為了寫出往日揚州的繁盛,并使之與下句現實揚州“盡薺麥青青”形成反差、對比。第三句“胡馬窺江”是暗用事典,指的是金兵屢次南侵,宋高宗、宋孝宗魂不附體、驚慌失措等史事。詞的上片的三次用典(前兩次用辭典,后一次用事典),是為了引起讀者的回憶,對比揚州的今昔變化。這為詞的下片抒情志感作了事理上的鋪墊準備。
下片四句話,四處用典。首句,“杜郎俊賞”引用了杜牧當年尋訪佳麗、征歌逐舞、好作“冶游”等事情。第二句順承前面提到的杜牧的故事,兩次暗用辭典(都是從杜牧的詩句中摘引的)?!岸罐⒃~工”源于《贈別》一詩(見上片“春風十里”典),“青樓夢好”源自《遣懷》詩”十年一覺揚州夢,贏得青樓薄幸名”句。如此集中地用典,意在說明面對今日揚州衰敗破落的樣子,杜牧那樣的風流才子也“難賦深情”,會驚異不已。當然,名義上說的是杜牧,實際上又何嘗不是詞人的自況呢?這樣理解,也是符合用典的用意的。下片的第四處用典在第三句?!岸臉颉笔墙鐝亩拍恋脑娋渲幸^來的。杜詩是“二十四橋明月夜,玉人何處教吹簫”。(此橋據傳說是因為曾經有二十四個美女,即杜牧詩中所謂的“玉人”在此吹簫而得名。)
用典多且巧,這是《揚州慢》一詞的一個明顯特點,它使整個詞含蓄雋永、意味深長,避免了語言上的干癟、表達上的直白、意蘊上的單薄,顯得耐讀有藝術感染力,因而我們要特意談談它的用典。
曹操曾經途經曹娥碑下,楊修隨行。石碑的背面題寫著“黃絹、幼婦、外孫、齏臼”八個字。曹操問楊修說:“你知道這是什么意思嗎?”楊修回答說:“知道?!?/p>
曹操說:“你先別說,等我想一想?!弊叱鋈镞h的時候,曹操才說:“我已經知道了?!泵顥钚迒为殞懗鏊赖?。
楊修寫:“黃絹,有色的絲織品,寫成字是‘絕’;幼婦,少女的意思,寫成字是‘妙’;外孫,是女兒的孩子,寫成字是‘好’。
齏臼,受辛之器,盛納五辛的器具。五辛的另外一種解釋是蔥、蒜、椒、姜、芥;注:這不是受盡艱辛的器具,而是盛納五辛的器具。
這說的是‘絕妙好辭’的意思?!辈懿僖矊懴铝俗约旱南敕?,和楊修是一樣的,于是贊嘆道:“我的才能比不上你,走了三十里路才明白碑文的意思?!?/p>
擴展資料:
東漢時,浙江上虞地區有一個14歲的少女,名叫曹娥。因為她的父親在江里淹死,曹娥投江尋覓父親的尸體,最后也被淹死了。
這件事很快傳揚開來,并被加上迷信的色彩。曹娥也因此成為封建社會“孝女”的典型。當時的“上虞長”度尚為曹娥立了紀念碑。這個碑就是后世所傳的名碑——《曹娥碑》。
據說碑文是邯鄲淳所作,當時,邯鄲淳年僅13歲。他當著眾人之面,略加思索就將碑文一揮而就,寫得相當出色。著名文學家蔡邕路過上虞時,曾特地去看這個碑,可是他到達時已是傍晚時分。
在蒼茫的暮色中,蔡邕用手撫摸著讀完碑文,然后在碑的背面題了八個大字:“黃絹幼婦外孫臼”。當時誰也不明白這八個字是什么意思。
參考資料:搜狗百科-絕妙好辭
本計語出《草廬經略》 · 游失》:“伺敵之隙,乘間取勝?!?/p>
后人以順手牽羊形象化地比喻乘敵人的 順手牽羊 小間隙,向敵人的薄弱處發展,創造和捕捉戰績的一種謀略。戰爭史上“順手牽羊”之計,不乏其例。
如春秋時,晉獻公途徑虞國滅掉虢國,回師虞國時又乘其不備,滅掉了虞國;秦穆公攻打鄭國,兵至滑國時,知鄭人已有戒備,滅鄭沒有希望,就順手滅掉滑國,然后班師回秦,都是典型的例子。這里,“順手牽羊”的“羊”指防守有間隙、有薄弱環節的地區。
在不影響進攻主要目標、完成主要任務的前提下,利用時機,出動小股部隊,神出鬼沒發動攻擊以獲得意外的、原先沒有料到的戰果,就叫“順手牽羊”。 按語 這一計后面還跟著這樣一段按語:大軍動處,其隙甚多;乘間取利,不必以戰。
勝固可用,敗亦可用。凡是大軍行動的時候,肯定有很多的縫隙和漏洞,可以為我方所乘,在這種情況下,一定要爭 順手牽羊 取,而且不必要,一定要通過作戰的方式,不一定非要跟他去,一對一的對抗,只要抓住他的機會,勝利的時候,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機會,失敗的時候,包括我們失利的時候,也可以利用這些機會。
過五關,斬六將典出《三國演義》。
三國時,劉備兵敗后投靠在河北的袁紹處,而關羽卻在曹操處。后來,關羽得知劉備的確實下落時就準備辭別曹操,從河南許昌出發,護送劉備的兩位夫人一起去尋劉備。
由于關羽沒有丞相曹操所簽發的通行證,沿途被曹軍守將圍追堵截。 在東嶺關,守 將孔秀要關羽交驗丞相的放行證明,不然就要留下老小作為人質。
關羽大怒,舉起鋼刀, 殺了孔秀。關羽路過洛陽時,太守韓福彎弓搭箭,率領1000人馬,把守關口。
牙將孟坦出馬 手執雙刀來取關公,戰了3個回合,回馬便走,原先是想引誘關羽,想不到關羽的馬快, 早已趕上,大刀一舉,孟坦被砍為兩段。 此時韓福躲在門首,放了一支暗箭,正射中關 羽左臂。
關羽大怒,用口拔出箭,血流不止,飛馬徑奔韓福,將他帶頭連肩斬于馬下。關羽恐一路上再遭人暗算,便連夜投奔汜水關。
關將卞喜在鎮國寺中埋伏下刀斧手 200余人,準備誘關羽至寺后再殺害。此時,鎮國寺僧人普凈(是關羽的同鄉)得知卞 喜欲暗害關羽,便向關羽通風報信。
關羽便先下手將卞喜一刀劈為兩段。關羽又往滎陽進發,太守王植與韓福是親家,知道關羽殺了韓福,于是表面上獻殷 勤,暗中密令部下胡班集合1000名士卒,圍住關羽的駐地,一人一個火把,待三更時分, 一齊放火。
后胡班為關羽的人品德行所感動,便將王植的毒計密告關羽。 關羽大驚,連 夜出奔,王植也拍馬挺槍,飛奔關羽,結果被關羽攔腰一斬,砍為兩段。
關羽一路跋涉,行到滑州界首。守將劉延出關迎接。
關羽提出要借船渡過黃河,劉 延怕得罪夏侯惇及其部將秦琪,不肯借船。關羽只得自行設法,到黃河渡口時,秦琪要 索看曹操所發的通行證。
關羽對秦琪的攔截很是惱怒,一刀砍去,秦琪的頭顱隨即落地。關羽在曹操的轄境內所歷關隘五處,斬將六員,最后終于與劉備相會。
后人將這個故事概括為成語“過五關,斬六將”。比喻歷盡千辛萬苦,克服重重難關, 終于達到目的。
聲明: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,根據《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》,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,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,我們會及時刪除。
蜀ICP備2020033479號-4 Copyright ? 2016 學習鳥. 頁面生成時間:0.236秒